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105日,清明节前一二日。是日初为节时,禁烟火,只吃冷食。在中国,不同的地区在寒食节上饮食会有所差别,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。
北京
“寒食十三绝”冠压群雄
清明前后,各地都有不少特色的寒食习俗。只有老北京的美食一出场,就隐约有种冠压群雄的感觉。寒食十三绝”相传是在清代之后才开始流传的命名,分别是驴打滚、艾窝窝、糖耳朵、糖火烧、姜丝排叉、焦圈、馓子麻花、豌豆黄、螺丝转儿、奶油炸糕、硬面饽饽、芝麻酱烧饼和萨其马,其中如艾窝窝的饮食历史甚至可以追溯至明朝万历年间。
至于为什么要凑齐这十三样美食,根据不少老北京人的说法,“十三”指的是十全十美,再加上“福”、“禄”、“寿”三者,取的是吉祥圆满的意思。在这十三绝之中,“萨其马”或许会是老广们最感兴趣的美食。萨其马是清代关外三陵祭祀的祭品之一,放在今天亦可以看作地道的清明节美食。
西北地区
寒具“馓子”芳香醇厚
寒食节,不少地区都有吃冷食的习惯,甚至延伸出了专有的词汇———“寒具”。相传为了寒食禁烟时有干粮食用,聪明的劳动人民早早就用麦、稻、黍等原料和面扭成环,入油烹炸后酥脆香甜,可贮存几个月至寒食期间食用,所以名叫寒具,也就是现下人们喜爱的油炸美食“馓子”。
宁夏回民们做的馓子股细条勾,焦酥香脆,做工颇讲究,还要加入红糖、蜂蜜、花椒、葱皮等原料熬成的水,再加进鸡蛋等和面,炸好后芳香醇厚,深受各地游客的喜爱。
山西
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。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,将祭祀食品分吃。晋南人过清明时,习惯用白面蒸大馍,中间夹有核桃、枣儿、豆子,外面盘成龙形,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蛋,名为“子福”。要蒸一个很大的总“子福”,象征全家团圆幸福。上坟时,将总“子福”献给祖灵,扫墓完毕后全家分食之。
山东
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,莱阳、招远、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,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。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,据说吃了眼睛明亮。
上海
上海旧俗,用柳条将祭祀用过的蒸糕饼团贯穿起来,晾干后存放着,到立夏那天,将之油煎,给小孩吃,据说吃了以后不得疰夏病。上海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。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,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,然后包上豆沙、枣泥等馅料,用芦叶垫底,放到蒸笼内。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,香气扑鼻,是本地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。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节爱吃桃花粥,在扫墓和家宴上爱用刀鱼。
广西
艾叶糍粑美味更养生
每年的清明时节前后,是艾草生长最好的季节,这个时候的艾草嫩绿,最适合摘回来制作艾叶糍粑。加之清明前后阴雨湿冷,寒温交替,食用艾叶糍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醒脾理气、驱寒祛湿、升阳温通的作用。因此,虽然艾叶糍粑与传统的祭祀风俗关联不大,但也成为了南方地区清明时节的传统食品。
潮汕地区
春食薄饼、蒸制朴枳粿
对比起其他地区的寒食节美食,潮汕地区的朴籽粿、糖葱薄饼的名气较小,大多只在当地流行,其他地方的人们对这两样美食可以说是知之甚少。但其实,潮汕人在清明食薄饼、蒸制朴枳粿的历史由来已久。
台湾
台湾民众的扫墓习俗,一般可分为两种:一种是一般祭扫,仪式及祭祀的东西比较简单,大都只供一些米糕、粿类和糕饼;二是修整祖墓,祭礼相当隆重,供祭的祭礼一般包括各种祭礼品十二种蔬菜及粿类、糕饼等。如果是培墓即修整祖墓,全家人要围在坟墓四周吃红蛋,蛋壳就撒在墓地上,含有新陈代谢、生生不息的吉祥意思。过去的台湾农村,每当扫完墓之后,都会有一群孩子前来讨粿类,来的人愈多,表示这一家族日后将愈发达,主人们也都乐意分送“发粿”或金钱给那些孩子们。
在寒食节这一天,大家还会外采集野菜,这可是非常棒的活动。寒食节去野外采集野菜,不仅锻炼身体,而且也满足了人体所必须,一举两得。


评价
评价(0条评价)